陈伯雄 发表于 2006-2-22 08:14:00

<P>数值是重要,这没有异议。</P>
<P>问题是,您把它看成是定性分析结果还是定量分析结果。</P>
<P>666和我提醒各位的是,应当把它看成“定性分析”的结果,不要仅依靠这一个结果来确定您的设计。即便是在完全的ANSYS环境下、而不是Inventor这种局部的简化的模式下。</P>

sixsixsix 发表于 2006-2-22 11:52:00

<P>实际的工程问题都不是纯数学及纯力学问题。当然要有数值解,若不能量化,计算机根本就用不上。</P>
<P>算“半定量分析”吧,学术上有这个词。算出来的数据供人脑再去作分析与比对。</P>

tigerzx 发表于 2006-2-22 14:52:00

这不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际就是经验

woolf24 发表于 2006-2-22 18:37:00

<P>设计加速器里面的梁分析和有限元分析,得到梁分析里面的最大偏移与最大弯曲应力(没有扭转应力),对应有限元分析中的最大等效应力、最大变形量,发现该两结果相差很大(一倍以上)</P>
<P>---------------------------------------------------</P>
<P>1.设计加速器里关于梁的分析是指梁两端铰支的情况;从楼主给出的有限元应力图来看,输入的边界条件好象采用两端固定支撑。边界条件不一样,当然结果相差很大。</P>
<P>2.为了熟悉计算方法的使用,建立信心。建议先用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用(加速器里或应力分析的)任一种方法先算一遍,然后用公式手工核算一遍(材料力学教材里有现成的公式的那种)。一般来说不会有什么误差。(0.1%以下,基本上只是存在舍入误差)。</P>
<P>3.鉴于inventor有限元应力分析中,边界条件输入局限性较大。在目前的情况下最好还是采用ansys计算。一般来说用有限元进行应力分析,对结果要进行确认(因为边界条件输入容易产生错误;采用什么形式的有限元网格也需要经验来把握;网格形状和密度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算法的影响;等等。)但还是有判断的方法。例如在楼主的例子中,可以检查以下内容:两端支反力之和是否等于外力和;由于对称,两端反力矩是否相等,两端支反力是否相等;由于只有一个截面上的外载荷(假设为z轴上的)那么还要检查计算结果中其他方向上力和力矩的矢量是否过大等等。如果这些都与事实相符,那么应力分析的结果也是可信的。</P>
<P>4.至于安全系数,还要考虑疲劳破坏,交变应力,表面光洁度,表面硬化,材料缺陷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按工况,重要性和危害性进行考虑。如果涉及到材料破坏会对人的生命造成影响的,通常会取到6以上;重要的3~4;一般情况下也要大于1.2~1.3。这是个人常用的方法。是否妥当可指正。</P>
<P>5.总之计算机提供了便捷的手段来替代繁琐的手工计算,我们何乐而不为之。常言道熟能生巧,艺高人胆大。关键要熟悉,多练多对比。这样就有信心了。与此应取欢迎的态度而非怀疑。</P>
<P>&nbsp;</P>

tigerzx 发表于 2006-2-22 21:15:00

<P>这个回答不错,顶一下</P>
<P>主要还是AIP里面的应力分析边界设置局限比较大,想设置为绞接,可光一根梁好像无法设置描述绞接状态。</P>

woolf24 发表于 2006-2-23 01:55:00

<P>题外话:</P>
<P>设计加速器里关于梁的计算方法,本人认为他们采用的是有限元或者传递函数法,二者必居其一。这个方法不同于“机械设计手册”里的公式算法。传递函数法本质上与有限元算法一样,只不过它不是通过解一个大的矩阵一次性求解,而是通过解局各个部单元矩阵,反复迭代而求解的。这个方法灵活性较大,适应性较强。你可在中间插入许多支点。</P>
<P>而“机械设计手册”里所用的方法相对于二支撑,三支撑,四支撑...各套各的公式。支撑数过大,它处理起来就困难了。</P>

tigerzx 发表于 2006-2-23 21:11:00

对于工程师来说,他怎么算得没关系,重要的是算出来的结果的精确度如何,有无参考价值。

guanbo1967 发表于 2006-3-7 20:14:00

<P>我怀疑你的分析结果出现比较大的差别的原因是:在有限元分析中梁两端为固定约束(从你贴上来的变形图看),而在加速器中不是,你再检查一下看看。</P>
<P>如果边界条件一致,这两种计算法的结果没有理由相差这么大,他们都是经过实践验证的科学方法。否则,只能这样解释:要么AIP中集成的有限元分四程序编写错误要么加速器里面的程序编写错误。</P>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AIP中的分析手段请教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