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机电对比,差距在什么地方?
由于工作原因,近来见到一个1963年德国产的减速箱,齿表情况之好令人惊讶,有如新的一样。同功率的电机的大电机(出产国不详),电费每月相差万元。
我们的差距为什么这么大? 加工精度国产设备不太行 1963年的德国,加工设备至少不比我们现在好到什么地方去。
曾经见过一份资料,重载齿轮德国的设计与我们区别很大,具体也没说清楚。
有一记者(其实是作家),到过几次德国,写了篇文章,说德国的雨伞用十年没问题,当时深圳是一天盖一层楼(叫深圳速度),德国人盖一幢三层楼用了三年时间,据说进度时间有严格管理。
国内的情况,质量管理已经不不如十几年前,现在喝牛奶都有结核奶,到了谋财害命的地步。 德国可是机械的发源地呀,我们当然赶不上,可是,我们也不能放弃努力!
可以说,给一台德国制造的机器,仿照它也做不出来.....
机械,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犹如金字塔,不可能从上面开始。 不是加工精度的问题,是思维问题!!设计思路不对,国内现在只讲进度不管质量,
导致设计人员没工夫去考虑新的方法,只能照搬,久而久之,习惯养成。
机械院校教材落后,只重考试,不重实践,这是根本!!
谢谢虚词!! 国家的基础工业是很差,具体表现在一是原材料提炼的成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中国人不笨,有着许多好的设计,可没有好的材料如何出好的产品?二是加工精度的问题,想做配合表面的人谁不想把表面加工到原子级别的光洁度和准直度?但目前很大一部分的加工水平连微米级的质量(指配合)也很难保证,不要说是纳米级了。三是经济基础差,现在不是没有好的加工手段,但不普及,每每加工成本就要很高,这样就制约了方方面面。四是观念比较成旧,虽然现在社会上竞争特别的厉害,但这些竞争都是对连吃饭都成问题的人(指有技术的人员,靠自己的劳动而生存的大多数人)而言的,对决策人员来说这些还不是问题。人家不打到他头上是不会去考虑社会和他个人的关系的。等等等等所以啦革命还没成功同志还需努力哦 我们用过不少引进技术制造的设备,更多的原装进口设备。引进设备的图纸可能一样,工艺也差不多,验收时老外是严格按要求验收的,样品也很好,但以后的产品性能不一样。
制造厂的知情人告诉我们,用我们的东西,试制第一、第二次不用担心,以后要注意。情况的确如此,有时还在不修改的前提下,乱改材料,什么后果,想必大家也知道。
没有严格的工艺纪律,好的激励机制,当然什么也干不成。
到过西欧的国人都知道,一样的加工设备或者我们的加工设备比它们还好,生产出来的东西就是不成,质量实在不敢...。我们确实引进了不少这样的技术。消化,消化的基础上的创新,谁见过,可能是中国的钱的确好骗。
我们最缺的是什么,最需要什么?
我想,我们缺的是软件:
必须进行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制度创新。 再说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出口了一批机床到美国去,是用船装的,经过长时间的颠簸后终于到了港口;要下船了,可是突然发现我们这里在船上固定机床之间用的木头都已经断了!!机床相互串在了一起,不管用什么办法都没办法把它们各自分开,但船到了时间是一定要离开码头的,后来实在没有办法,是用气焊把机床从中间割断开了再送上码头的。回来后发现固定用的木头都是些破烂货!!而国外一些用在包装上的木头在我们这里可以当成做高档家具用的原料。。。。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的图纸上有工艺审查吧,可德国的有吗?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工人都是主人,在德国是吗?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领导都是外行,在德国是吗?
.........................................
等这些问题解决了,可能差距就会变小了 确实是,本人用过一些日本产的夹具,看上去表面精度很高,虽然很多表面不是重要的面。也许在我们看来不重要的表面要求就可以放低,甚至于有时干脆不加工。关键的是国人对待工作的一种态度,对产品的一种责任不是很好,有时我们完成可以做得更好,但我发现马马虎虎的员工遍地都是,不提高整体水平光羡慕别人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