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CAD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88|回复: 8

[转帖]论建筑师的培养及建筑设计的企业再教育【超长,需要耐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3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目前正处于大规模城市建设时期,随着建筑设计市场的逐步开放,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带来了无数的机遇,也引起了激烈的竞争。

尽管有北京院和上海现代集团这样建筑设计单位中的佼佼者,也不乏京津沪和深圳这样固定资产投资量巨大的城市,但竞争的激烈程度仍然在当前的建筑设计市场上表现出来,各大设计院的任务量只能满足设计能力的50%~80%。

国内设计咨询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市场供需失衡,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国外企业进驻,更使得各个建筑设计企业的管理者深感国内优秀设计人缺乏。具体表现在:在跨出校门短时期内,建筑系培养的本科生到研究生都难以胜任设计实践工作。我们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关注到一系列建筑设计单位、教育工作者、建筑师和学生们正面临着的现实问题,包括:
究竟怎样的建筑师能够适应当今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建筑院校毕业生步入工作时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市场对于企业再教育有怎样的要求?
企业与高校的如何良好的互动?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希望能够带来些许启发。

一、市场需要主观心态良好、专业水准优秀的建筑师

优秀的建筑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可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对于长期在市场一线工作的建筑设计师和设计团队带领人来说,我们感到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主观心态和优秀的专业水准,才能更好地服务市场。

(一)对建筑师主观心态的要求
1、正确认识建筑师的天职

建筑是不是艺术家。

因此,建筑师的首要职责是服务社会、以自己的一专之才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画家的一幅作品标价百万,即便无人问津,尚可孤芳自赏。而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建造和使用,需要社会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并且占用土地和环境资源。

建筑师不是理论家。

对各种前卫建筑设计流派和时髦的主义与理论,建筑师可以了解,但不能将其视为工作核心,每必奉之。那属于建筑理论家、评论家、学术研究者、教育研究者的工作范畴,而建筑师的首要职责不是夸夸其谈,而是脚踏实地的实现。

足球行业涉及的人群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球员,是足球艺术的直接创造者;第二类人指导球员创造足球艺术的人,比如各种不同专业的教练;第三类人更关心足球演绎出来的种种文化,如某球员的转会费多少,谁又下课了,对甲A在册球员家史了如指掌。他们也是足球文化的一部分,但绝不是足球文化的主体。

相应在建筑界,一类人在第一线生产,是直接做设计的建筑师;一类人是从事建筑学术研究和理论教育的工作者;还有一类是建筑评论家。就好比一个高水平的球员应该上球场证明自己,而不是整天谈论足球文化一样,建筑设计师应该通过身体力行的设计来解决社会与技术问题,而不是主义谈的不精,设计做的不良,偏废正务,不知所从。
建筑师也不是哲学家。

确实,象路易·斯·康这样伟大的建筑哲人,以其圣经式的建筑言论,影响和感召着一个时代的建筑师。但这不是大多数建筑师的方向,作为一名职业建筑师,康不算成功,他一生的大多数方案都留于纸面,而且最终悄无声息的死于三等舱的卫生间里。

建筑师属于服务行业的一支。

建筑作品最终要服务于社会中的广大用户。一个小区可能居住着上千户人家,数万人口。一套百余平米的住房,在建筑师而言,或许只是复杂日常工作中一带而过的细节,但对于众多月薪不过千余的普通居住者,价值几十万元的住宅,往往是一生之中最大的投资,也是将在其中度过大多数时光的所在,想到这些,哪位建筑师还会敷衍了事呢?

任何建筑都有它的投资方。对于一个开发项目,发展商的投资动辄百万、千万、甚至几亿。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建筑师必须根据设计委托合同的要求,在建筑技术上提交一个解决方案。对于一个政府项目,资金来源与纳税人的税金,建筑师对纳税人承担责任。即便是对于一座艺术要求再高,纪念性再强的建筑,比如美术馆或是纪念碑,终究是一项工程,有出资者,建筑师在表现艺术性的同时,也必须满足出资方的要求。这反映了建筑师对建设方的投资,以及所承担风险的尊重。

建筑师对国家和社会也负有深刻的责任。

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筑物一经建造,通常要使用几十年甚至更多,建筑师的工作影响和改造着城市的空间环境和文化环境。每一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当各具特色、缺乏主次的众多标志性建筑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建筑师是否又能站到更高的层面去考虑建筑,避免因此而来的混乱城市面貌呢?

建筑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盖在土地上。建筑师没有资格牺牲国家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满足个人创作的欲望。不单是服务于投资建设方,更要服务于社会大众,这是建筑师的天职。
 楼主| 发表于 2004-3-3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2、建筑师的团队精神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被称为一盘散沙,团队精神相对较弱,往往更注重个人利益。尤其在建筑行业中,建筑师作为“自由职业者”,工作有艺术性的一面,比较容易注重个人价值,而忽视团队精神。事实上,作为生产行业,建筑从设计到建造的复杂分工,使得严密的团队协作成为必需。

大型事务所的常见架构是在公司内部分为不同的设计小组,比如因为不同建筑类型的规范不同而分为商业,住宅,学校,办公楼小组等,小组间的互相协调是顺利完成大项目的保证。小组一般由资深建筑师带领,一味追求个人表现而不讲团队精神的设计师对小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结果都会造成一定影响。

另外,建筑设计行业不断进行中的结构调整,要求企业间的合理协作。目前国内的大型设计企业大多是综合型的,“什么都能做”。这使得众多企业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不必要的竞争,也不利于专业水准的提高。

国家政策也在鼓励专业化趋势。目前我国把施工企业资质分为总承包、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在最近的一次企业资质就位中,从事专业分包的企业比例相当大。据了解,设计方面的类似政策不久也会出台。

在世界范围内,专门化创作已成为惯例。安德鲁事务所的规模并不大,在国家大剧院中标后,立刻寻找最好的专业公司合作。北京五合也是如此,着重发展建筑设计一个工种,在结构、水、暖、电等领域都根据项目需要寻找相应的能力最强的公司合作。为了提高竞争能力,随着设计企业的专门化,公司间协作是必然趋势。

3、不断学习的态度

优秀建筑师是由时代造就的。

只要将身边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的建筑稍做对比,就能明显地感受到时代对建筑设计不断提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建筑师需要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新兴的工程技术和材料知识。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从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到钢结构,从石头、木材到钢和玻璃,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带来了建筑形象一次次的飞跃。建筑师要创新,就必须掌握新技术。

即便是为了能够以最经济便捷的方法建造建筑物,技术方面的不断学习也不可或缺。目前我国建筑界在这方面有较大差距。在有些大跨度建筑中,运用钢结构显然有更快更经济的优势,而由于钢结构设计能力弱被迫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事屡有发生。

新设计手段的学习。

美国著名建筑师法兰克·盖瑞在闻名世界的解构主义建筑--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的设计过程中,首次引入了用于航天造型技术的软件,这使得将古根海姆美术馆完全自由的外形,转化成施工图纸进行建造成为了可能。当然,有人认为建筑师对计算机软件的过分依赖将导致创造力的退化,但在西方很多建筑学校,比如引领世界建筑潮流的英国AA SCHOOL,计算机辅助设计确实被列为重要课程之一。应该承认,新一代建筑师对于新型设计手段的掌握是必需的。不断掌握和运用性的设计手段,要求建筑师有不断学习的精神。
不断更新的市场环境。

建筑设计师为市场服务,而市场比知识的更新速度更快。不了解别人在做什么,不了解用户在想什么,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无异于盲人摸象。

市场是建筑设计师最好的老师。有效吸收和学习有用的市场信息,对建筑师思维的敏锐程度和专业判断力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训,对于建筑师保持更长的职业生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建筑师专业技能的要求

1、做出正确决策的判断能力及将其贯彻下去的宏观控制能力

建筑设计的过程是从分析问题开始的。

周边环境的建筑约束和文化约束、使用者的需求、项目的市场定位、建筑的性质和特征,都是建筑师必须纳入分析判断体系的影响因素,并形成最初的设计构想。这是对建筑师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的考验。
而最初构想在设计全过程中的逐步落实,则取决于建筑师的宏观控制能力。从构想到施工图的完成,众多具体问题需要判断取舍、不断追溯和贯彻最初决策,将宏观决策转化为微观的解决方案,避免出现因为战术而改变战略的错误。

在2000-2001年,北京五合负责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栋洋房”住宅项目的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接到项目之后,北京五合的建筑设计师认识到项目定位是设计的关键,也是贯穿设计始终的核心问题。于是与代理商北京金网络置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通力合作,把握住了两点最关键的因素:项目的位置优势和销售对象。

“一栋洋房”项目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从1992年4月8日亦庄开发区成立以来,10年间有1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驻扎于此,其中有著名跨国公司6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40家,在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投资总额近40亿美元。巨大的经济力量使开发区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一栋洋房”项目的位置优势。

由位置特点决定了“一栋洋房”项目面向的销售对象主要为中高收入的年轻白领,包括开发区的外企工作者和在CBD工作在郊区居住的有车族,属于成功人士的过渡性第一居所。因而建筑设计师选择了有朝气、积极向上、色调明快、符合青年人需求的格调氛围。

准确分析和正确决策给后续设计明确了方向。从设计至施工图,建筑设计师避免装饰的堆砌,不表现奢华,从形象到功能基本实现了最初的设计构想,并成为2001年北京十大明星楼盘之首。
 楼主| 发表于 2004-3-3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2、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积累

积累是建筑师必不可少的过程。包括:建筑技术方面知识的积累、建筑法规规范知识的积累、对于国内外建筑作品的了解以及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也正是由于足够的积累对时间的要求,建筑设计被不太准确地称为“老年人的行业”。一般来说,建筑师的成熟期都在四五十岁以后,而50岁以下的建筑师都属于“青年建筑师”之列。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设计最著名的朗香教堂时是63岁。建筑师需要充分积累,才能寻求到知识和创造力的平衡点。

积累的实现也来自于对生活点滴事情的关注。据说中国建筑界第一人梁思成先生,去中南海开会还随身携带卷尺,遇见坐着舒服的沙发,他就拿出卷尺来量一量尺寸。对很多建筑师而言,关注生活中的建筑现象和细节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习惯。

3、对城市空间尺度、建筑群空间尺度的把握

创造良好的城市、建筑空间,始终是建筑设计的首要责任。

空间尺度是建筑的基本问题,也是当前一些建筑师在追求建筑理念时容易忽略的问题。城市和建筑群的空间尺度存在着基本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一规律,才不会导致建筑创作时的方向性失误。

对于建筑师来说,城市和建筑群空间尺度的把握能力是比较高级的专业能力要求。不具备这一能力的建筑师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建筑小品的创作层面上,或者是给城市留下一些大而无当的空间和蠢笨骇人的建筑群。

4、审美素养和造型能力

“坚固、实用、美观”是维特鲁威提出的最早判断建筑优劣的标准。审美素养是成为一个优秀建筑师的必要前提。
人创造了建筑,建筑也改变着生活其间的人们。建筑的外观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用者的审美和情绪。建筑的美观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建筑的美表现在温文尔雅,商业建筑的美表现在生机勃勃,建筑的审美取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城市和国家的特征,也是当地社会人文的重要组成。

缺乏审美素养的设计人员与其说是建筑师不如说是工程师。而在审美素养中尤为重要的是宏观造型能力。悉尼歌剧院、艾菲尔铁塔等流传百世的著名建筑均可简练到用一根线条来表达,其宏观造型是震撼世界的重要原因。

5、对建筑构件在空间和形象表现上的预知力

人们使用的是建筑物的空间,而建筑空间本身是由一系列不同功能和尺寸的构件组合而成的。构件是建筑和人交流的最直接途径,极大地影响了人对空间的感受和对建筑的认知。

建筑是不是随心所欲的雕塑,建筑师必须能够通过各种比例的图纸感受到建筑物建成足尺后的实际效果,对各种建筑构件在未来空间和形象表现中所起的作用具备较强预知力。这种能力需要长时间实践的培养逐步形成。

6、对建筑功能的综合解决能力

包括建筑内部功能布置和建筑群体中的场地设计和流线组织两个方面。具体说来有:
建筑内部的水平和垂直交通;
各使用空间的排布和组合;
建筑物和城市道路周边环境的衔接;
地面地下停车的组织;
各建筑物间的协调关系等等。
这些功能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建筑师的专业技能,也需要深入学习和了解相应建筑的运转规律。对新技术新材料的掌握为建筑师的解决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而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建筑师对最终用户的关怀。
 楼主| 发表于 2004-3-3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7、对使用者的关注和了解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同类建筑会有不同的需求。建筑师必须关注其差异,提出有针对性地设计方案。这就需要建筑师有丰富准确的生活体验,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积极的思考,善于和使用者沟通,这往往比设计本身更重要。

同样是别墅,在美国,比如洛杉矶,是普通人的居住场所,两个孩子一条狗,一栋house一辆车,是标准的大众化幸福家庭模式;在中国,别墅则是有钱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是事业成功,成为“人上人”的标志。于是洛杉矶的别墅可以是简单温馨的,而在中国,则需要能够表现居住者的尊贵身份,超越一般人的高尚品位,而且要以最直接的方式,“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表现出来。有人认为建筑师迎合这种心理和需求是“媚俗”,但“建筑”物本来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俗”物,只有尽早还“俗”的建筑师才能“普渡众生”!

8、表达和沟通能力

表达和沟通合称“交流”,是说明自身意图,进行讨论,并接受反馈意见的过程。包括建筑和思想两方面内容。建筑师的建筑表达能力,即将自己对空间和形态的设想用图的形式反映为具体的形象,这是建筑师的基本功。

首先是徒手绘图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手头功夫”。徒手绘图可以迅速而概括地表达设计意图,也可以用来记录,很适合于面对面的交流。

其次是电脑绘图。电脑绘图可以精确的绘制图纸,易于修改,也可以很真实的表达建筑形象和空间氛围,能够缩短图纸和现实的距离,在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交流中必不可少。

思想交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在各行各业中都很必要。建筑师良好的思想交流能力有助于理解业主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交流过程中充分的表达也是建筑师自身思想的实现成为了可能。

9、组织协调能力

建筑设计是一个分工协作的复杂过程,历史上著名建筑的设计通常历时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天主教中心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始建于4世纪20年代,最初为长方形“巴西里卡”式大会堂,1506年拆毁后重建,于1626年完工,历时120年,先后经过勃拉芒特、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小桑迦洛等10位建筑师之手,其工程前后协调的难度可想而知。即使在建设速度快得惊人的中国,一栋普通公建的设计建造周期也在3年左右。在这样长的时间里,建筑师一方面要负责设计工作,另一方面要面对很多不可预见的矛盾和变故,及时进行协调解决。

在建筑从策划、设计到施工、验收使用的漫长过程中,建筑师对外联系着使用者、投资者和建造者,对内协调着结构、水、暖、电各工种,承担着核心和纽带的作用。建筑师要组织各类人员的协同工作,同时必须协调众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使用者追求高标准和投资方追求低造价之间的矛盾,高质量设计所需时间和甲方缩短设计周期要求之间的矛盾,建筑造型变化与结构简捷实用之间的矛盾,如此等等,使建筑师的责任远远超出设计本身。难怪梁思成先生说,建筑师的工作就像“带着镣铐跳舞”。

二、社会和市场对建筑系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建筑系毕业生走出校门之后,不小的一部分人将选择专业道路,投身职业建筑师行列。他们的心态形形色色,水平参差不齐,但他们是否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于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呢?

作为市场一线的建筑设计单位,也是建筑系毕业生的直接用人单位,我们认为,毕业生在进入专业设计队伍之前必须做好如下两个方面的准备。
 楼主| 发表于 2004-3-3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坚定、清晰、踏实的主观心态

1、对自身发展方向有明确的定位

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毕业生首先需要根据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做一明确定位,并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建筑专业的本科毕业1-2年的学生中,考研成风。约有80%的人想考,50%的人真正复习并参加考研,而最后只有5%以下的人才能考上。从考研的动机来看,最多的可能是想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再找一个机会继续学习;第二是拿学位镀金以此提高收入;第三个原因是不想走入社会或者在社会上碰壁,想在象牙塔里再躲几年。真正考虑清楚为何考研的学生,少而又少。

对于想提高业务水平的人,读完博士可以说在理论修养上有长足的提高,但建筑设计能力决不是按比例增长,与其他同时期的本科毕业生相比,缺少了宝贵的几年实际工程经验,在这方面实际是落后了,在建筑设计市场上的竞争力反而下降。在国外,设计公司大多不愿意接受理论能力强,工资水平高,而设计能力弱,创造产值低的博士。综观国内外建筑设计大师,几乎没有几个是建筑学博士毕业的,(较多的是有杰出成就以后,被授予名誉博士)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建筑大师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创作出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

对于想拿学位镀金以此提高收入的人,总有学位至上的想法。这跟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有关系,也是社会意识上的误区。普遍认为学位代表水平,学位越高,综合水平越高。最典型的笑话是把博士后当作一种学位。事实上,一个人所获得的收入,不是他的学位高低所决定的,而是与他的劳动在社会市场中所拥有的价值对应。从实际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对于建筑设计师而言,会带来更大的社会价值,相应的带来高收入。

对于不敢走入社会抱有逃避心理的人,应该正视自己的胆怯,明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拿不定主意的不妨走出来试一试,只有勇于尝试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更全面地认识,更好的规划自己的未来。

所以毕业生首先应该明白,社会分工的不同赋予建筑师和学者的不同职责。学者和教师同样是社会的需要,认真做科研与教学的好学者能教出一万个好建筑师;设计师是社会的需要,在最前沿直接服务于社会,也是建筑界的主力。建筑师的学位或高深的理论不能证明什么,他们的价值在于实实在在的设计能力。

在国外,这两者分得很清楚:读硕士或博士的人,走的是学术道路,就很可能回不到实际生产里来。大部分中国人出国,是为了拿奖学金,为了出国而出国。出国读了几年之后才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学位越高越不好找工作,在大学里当教授也好,做研究也好,注定了在学术这个领域里面,路是非常窄的。很多硕士、博士到设计公司找工作,不敢说自己是博士,甚至连硕士也不说,只拿本科文凭找工作,这对于个人来说,也是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总之,对自身发展方向有明确定位的毕业生,于已可尽量避免盲目性、少走弯路;于社会,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教育投入,提高人才的培养效率。

2、正确认识自身能力

刚出校门的建筑系毕业生普遍对自己的创意设计能力过于自信,无视或轻视社会对建筑设计的实际需求,不肯踏踏实实的从点滴做起。尤其是读完研究生的毕业生,过惯了懒散的研究生生活,不适应设计行业严格的作息时间和工作方式。他们应聘时薪金一开口就是别人的几倍,认为学位高的人能力就比别人强,实际情况可能是恰恰相反。
读学位不代表设计能力的提高,也不代表工资应该提高。学位主要代表的是理论水平,与实际生产能力没有本质关系。甚至有些设计单位在这一点上有认识误区,认为学生有创意,将方案推给新毕业生、甚至实习学生做。致使学生也以这样的观点来认识自己,最终误人误己。

3、有长远目光避免浮躁的心态

在明确规划未来和正确认识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毕业生应该有长远的目光和踏实的态度。整个社会的浮躁使得大多数年轻人不愿脚踏实地从小处做起,常常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断调换工作,总认为没有找到适合发展的空间。殊不知,限制其发展的不见得是所在的企业,而往往是自身浮躁的心态。

很多学生都崇拜或很推崇实验建筑,热衷于前卫的、另类的、更有表现力的建筑语言,追求表现自我。这也是毕业生不实际的浮躁心态的表现。建筑师可以自诩是或被别人称为建筑大师。建筑也常被称做艺术。建筑有艺术的成份,它是跨越了工程技术和造型艺术的一门学科,同时也包括城市环境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只追求创意的实验建筑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于社会而言不可能成为主流。

实现了七成的毕业生就业率。未来可以预见,毕业生就业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因为不具备良好的心态导致未能迅速地融入行业和社会,可以说是当前各行各业中毕业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对于建筑系毕业的学生来说,因为心态而耽误了自我发展的时机,更令人惋惜。
 楼主| 发表于 2004-3-3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在专业技能方面达到基本要求

对于毕业生而言,要具备成熟建筑师的各种技能是苛求,但一些基本要求应该达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审美素养和基本的建筑感觉

现状是毕业生所掌握的创意与空间变化等知识常不切实际,同时缺乏对高品位建筑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培养。而且由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方面的训练相对薄弱,毕业生常常对城市空间尺度、建筑群体空间塑造缺少基本的感觉与能力。

2、对建筑所涉及各系统和程序的初步了解

这方面要求包括对结构、水、暖、电与建筑配合的基本认识,和构造方面的基本知识,主要是外墙构造知识。由于在构造方面缺少感性认识,即便了解的也是相对老旧的知识,以至于设计出来的方案要么脱离现实无法实施,要么不懂得如何利用新的材料技术,创造新的表现手段与形式语言。

3、绘图技能

主要是计算机绘图,这一点大多数毕业生都能符合要求。在手绘方面,则有较明显的不足。实际上,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终究不能代替手绘的工作。

4、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这是从业建筑师必备的能力,也是大多数毕业生所缺乏的,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升。

三、企业再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为什么企业要对新员工进行再教育?

在最近的热门话题中,我们注意到了一对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就业率却逐年下降。

毕业即失业?这大概是今年大约100万名中国大学毕业生难以回避的困境。1996年至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3.7%、97.1%、76.8%、79.3%、82.0%、90.0%、80.0%,2003年在中国教育部前不久刚刚公布的就业率中,全国毕业生签约率仅仅为50%左右。今年是高校扩招生大规模就业的第一年,在经历了1999年的一次大规模扩招之后,中国的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在今年激增到212万,相比去年增幅高达46%,是1998年的一倍,而且自此之后大学生的人数将不断增加,2004年毕业生为260万,2005年为320万。

而另一方面,各用人单位反映优秀人才难觅。

以建筑设计单位为例,无论是在国内设计院还是境外设计单位,建筑设计企业的管理者都会深感国内优秀设计人才缺乏。如果单纯招聘一般绘图建筑人才,市面上并不缺,要找能独立贯穿整个项目的设计人才就有些困难,若是具备更高一级管理能力的人才那简直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了。在跨出校门短时期内,建筑系培养的本科生到研究生都难以胜任设计实践工作。

一边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边是单位和企业招不到优秀的人才,这看似相左的两类现象,深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
社会价值取向有偏差。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白领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整个社会的观念是:大学生毕业后就当国家干部,大学生就是天然的候补白领。这种带有偏见的社会价值取向,使得大学生们在职业观念上存在着巨大偏差。

大学生学而无以致用。

在计划经济时代,各类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及其培养的人才都是稀缺产品,大学生很少遭遇就业困难。大学教育也是供给导向型,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学科、专业几十年如一日,随着高等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基础教育,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院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生产需求有脱节现象,缺少结合实际的教学。学而无以致用的矛盾暴露出来,出现了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

企业面对这样的现状,对新毕业的大学生进行再教育培训就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力求使培训对象尽快获得目前或未来工作所需的能力和知识。
 楼主| 发表于 2004-3-3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国内建筑企业再教育的现状

国内有些建筑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对新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北京五合公司为例,企业投入了相当的精力来承担培训员工的任务:
◆每个项目采取类似大学氛围的评图制。评图的目的不单单是如何把这个设计做好,也是为了提高员工素质;
◆每周举办专业学术讲座,请国内外学者来,希望年青设计师们在眼界方面和理论方面有所提高;
◆每周组织员工去参观楼盘,了解设计市场。组织出差的机会参观外地的各种设计项目;
◆每年派两批员工出国考察,开阔眼界,费用全部由公司提供。
在地产界被美誉为领跑者的万科,也有一套独特的再培训方案,即万科的“新动力计划”:面向全国各大院校招聘,形成公司的人才储备梯队;在开始进入工作前,进行系统的企业培训,包括公司理念推广、自我开发、管理研修、专业技能训练等等。

目前,不仅是建筑企业,大部分效益良好的企业在员工培训上形成了一套基本规范的体系,但其中许多环节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培训常常是为培训而培训,往往不能充分满足员工的自身需求。公司投入较少,培训主要集中于岗位技能培训,员工的其它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培训后的考试流于形式,只要参加了培训,人人都能通过,没有优劣之分。因而,对培训没有真正有效的奖励措施。制度上规定的很少一点奖励措施在实际操作中也不能够兑现,致使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尽快提高国内企业的再教育水平成为当前重要课题。

(三)建立在企业文化基础上的企业再教育

据统计,目前在发达国家中,在职培训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5%。培训已经被视为21世纪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最主要手段,培训已被公认为一个行业、一种产业。

成熟的企业一般具有一个自上而下的培训架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培训体系和规章制度,固定、专业的讲师队伍,设备齐全的培训场地等。培训体现着企业的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

企业培训也不应限于技术和专业,还涉及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道德准则等方面的内容,是传播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指导员工的道德和行为,进行职业道德和理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如此,培训又与企业的精神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成为沟通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不可或缺的渠道。

在IBM公司,销售人员和系统工程师要接受为期12个月的初步培训,主要采用现场实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中25%的时间在公司的教育中心学习;75%的时间是在各地分公司中度过的。学员们在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销售代表或系统工程师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学员们在分公司可以看到他们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实际部分。

课程开始之前,像在学校那样,IBM要通过考试对学员分班,不同班级学习进度不同。销售培训的第一期课程包括IBM公司的经营方针、销售政策、市场营销实践以及计算机概念和IBM公司的产品介绍,第二期课程主要是学习如何销售。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考试便增加了主观因素,学员们还要进行销售演习。 IBM始终强调要保证演习或介绍的客观性,包括为什么要到某处推销和希望达到的目的。同时,对产品的特点、性能以及可能带来的效益要进行清楚的说明和演习。学员们要学习问和听的技巧,以及如何达到目标和寻求订货等等。该公司采取模拟销售角色的方法训练。学员们在课堂上经常扮演销售角色,教员扮演用户,向学员提出各种问题,以检查他们接受问题的能力。这种上课接近于一种测验,可以对每个学员的优点和缺点两方面进行评判。另外,还在一些关键的领域内对学员进行评价和衡量,如联络技巧,介绍与演习技能,与用户的交流能力以及一般企业经营知识等。

由此可见,灌输、演练、评价、提升,是企业再教育培训中通用的模式,可以为建筑设计企业的培训体系所借鉴。

四、企业再教育与院系教育的互动

加强企业与院系的通对于学生,教师和企业三方都具有广泛的意义:

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内建筑业的现状,了解市场的需求,了解实际生产的过程,以及了解建筑师的工作生活方式。这有益于学生对中国建筑业状况建立直观地认识,从而为毕业后的工作选择提供依据,并使学生有可能据此调整目前学习的重点。对于解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生活盲目性现象大有裨益。

有利于教师和办学者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状况,为明确办学目的,完善教学方式提供参考,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

有利于企业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吸取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果,并以院校为媒介了解当今世界范围内建筑理论和建筑设计的最新动态,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并且可以通过交流将企业自身的学术言论和思考加以传播,从而使学术研究在各层面上立体化。
 楼主| 发表于 2004-3-3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强企业与院系沟通的方式有如下几类:

(一)人员互动实现信息交流

目前在国内各大院校,学术气氛浓郁,经常举办各类讲座交流活动,主讲人大致分如下三类:
外国著名建筑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3年3月更新的网站上,公布的当年主要学术交流活动共17项,主讲人除一名台湾建筑师外,均为国外北京的建筑师和学者,其中有5名华人。当前中国广阔的建筑市场在今年吸引了大批的国外建筑师,那些正在中国开展项目或准备开展项目的建筑师,都很乐于提高其在中国的影响力,比如CCTV中标的库哈斯等,这类讲座在学生中最有市场,客观上也引进了国外的建筑理论思想,展示了新奇的想法,有很积极的意义,但这类报告内容毕竟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有一定距离,也有把学生的建筑理想引向好高骛远的副作用。同时讲座内容贫乏,价值小于期望值的情况也屡有发生。

院校间的研讨。

这类活动有助于国内学术界的交流和学习,逐步形成自身的体系。
邀请国内的从业建筑师走进学校。
这是企业与院校交流的一个主要途径,目前这类活动相对少,也不太受关注,随着国内建筑市场体制的完善,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和建筑师之间的交流,不仅邀请从业建筑师作报告,还可把建筑师请进课堂,作为院校的兼职教师,和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面对面地接触,使学生尽早确立建筑的工程意识。

企业与院系人员交流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学生进入设计单位实习。这是学生了解建筑设计实际工作情况、为步入社会做准备的最主要的、途径。各院校对于实习单位的级别,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必须完成的任务都有明确规定,这为学生能在实习中真正有所收获提供了保证。对于实习学生,企业有责任引导其参与集体协作,深入了解建筑施工阶段的情况,避免出现让实习生只做方案画表现图的现象。

(二)企业与院系合作项目,解决社会和市场的真正需求

在加强沟通的基础上,还可以考虑企业与院校合作项目。
企业与院校的合作不能等同于目前教师承揽商业设计项目的状况。前者,是企业与院系之间的合作,教师在院系的委派下,带领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一线工作中,学生和教师有机会投入大规模协作式的建筑生产;后者是教师以院系或个人公司的名义承接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工作,与其它工种的配合机会很少,属于作坊式的工作组,介于实际生产和研究工作之间,有可能会误导学生对实践工作的理解。而这种模式也正是目前研究生跟随导师工作的主要方式。

如果能在企业与院系之间建立起相对公益的项目合作关系,让学生融入到建筑设计行业的主流生产模式之中,对学生的培养更为有益。

(三)企业资助

在企业与院校合作项目的基础上,企业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提供资金支持,针对学生,教师或者是某个课题,建立基金。目前国内各大院校由于经费限制,奖学金数额较低,清华大学在2002-2003年度奖学金颁发中,规定一般情况下,每个学生每年申请各类奖学金、助学金总额不得超过6000元,超过者需由学校特批。全校最高奖学金为清华特等奖学金8000元,全校共两名。清华建筑系2002级本科生94人,其中30人在2002-2003年度获得奖学金,包括4000元1人,3000元2人,2000元24人,1000元3人,而该年级学生同年的学费为,每人7800元。也就是奖学金通常达不到学费数额的一半。但国外的奖学金,全奖可以覆盖全年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半奖也相当于免掉学费。

在国家提供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企业有责任积极投入资金,资助建筑教育。因为,资金短缺在建筑教育中造成的损失,最终承受方,还是企业。

(四)产学合作

在企业投资协助办学的同时,学校可以通过产学合作的形势,与企业共同完成再教育的任务。产学合作既包括企业员工进入学校课堂,也包括学校教师到企业中进行授课,是企业和学校长期固定的合作模式。据美国教育理事会调查,早在1984年就有半数的高校在企业公司里开设课程。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就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37所高等院校合作,由高校为其培养研究生。目前在国内建筑界,产学合作主要停留在短期培训班和不定期讲座的层面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五)企业办学

企业办学现象在我国出现于五十年代初期,以中小学和大专教育为主。由于当时我国经济不发达,人口增长快,政府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兴办学校,在解决本企业子弟入学的同时,也解决一些社会入学的问题。一些由企业投资创办的技术学院和培训中心,除了培训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外,还负责培训企业的中层领导干部。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很多国有企业都面临着资金匮乏的困难,学校成了企业的包袱相继解散。

在国外,企业办学的现象出现于上个世纪初期。事实上,二战前,美国已有三所企业学院可以授予学位,目前则发展到24所,其中可以授予博士学位的有4所。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预测,在今后的50年里,美国将有数以百计拥有授予学位权利的企业学院,所授予的主要是高技术、自然科学和工程学领域的学位。这些企业学院的学位通过了教育机构的认定,和传统学院授予的学位具有相同的认可度。

目前,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之后,企业办学的责任落到了新兴企业的肩头。他们面临的困难主要是资金不足,和缺少相应政策的支持。在建筑界,随着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办学直接为企业培养人才将有越来越大的现实意义。国家相应政策的出台,是实现企业办学最有力的推动因素。现在,国家关于政府办学,社会力量办学和私立办学都有了明确法规,做到了有法可依,却忽略了企业办学的存在,企业办学只能套用政府办学的一些规定,一些特殊情况,无法得到具体的解决。

(六)学院企业化

我们提出的学院企业化是指学院管理运营方式的企业化。
中国的大部分学院还保留着浓厚的机关气息。安逸、旱涝保收等等成为学校老师的代名词。尽管教育体制也在一再改革,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校长最关注的话题,但是学校的大部分管理者仍然未能用企业管理和运营的眼光看待学院,在将学生塑造成符合未来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方面,学院也缺少市场营销和产品定位的意识。

随着高校的一再扩招,人才生产能力上升,必然会导致生产者——学院越来越重视适销对路与否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院的企业化也许并不遥远。
发表于 2004-7-13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来看看吧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CAD论坛|CAD教程|CAD下载|联系我们|关于明经|明经通道 ( 粤ICP备05003914号 )  
©2000-2023 明经通道 版权所有 本站代码,在未取得本站及作者授权的情况下,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GMT+8, 2024-5-3 08:50 , Processed in 0.603827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