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CAD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14|回复: 14

[讨论]Inventor该怎样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16 18: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 nventor 该怎样做?

这恐怕得有点“由用户说了算”的理念,Inventor软件的设计也得与使用者“关联”。为此先提上几条,权当抛砖引玉。

1.建议Autodesk中国代理经常上这个版块看看,并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在版块顶端建一个“动态、资料与指导”栏(网民不要去贴东西)。相关的主要网站上都可建,培植一个庞大的用户群是软件能获成功的关键。

2.建议Autodesk加大他们与中国使用者之间的重要纽带、领军人物陈老师的“权值”,以便认真、及时听取大家的正确意见。把耳朵伸到东方来,听听中国工程师的意见,兼听则明有好处。

3.增加iamipt 功能钮。设计中通常是先有“里面”,后有“外面”。比如传动箱设计,先搞肚子里的一大堆东西,再套上外壳。有点像给人做衣服、镶牙,机床等罩壳设计更是如此。当这个箱体为非标设计时,箱体的成形难度在整个设计中最大。如果能把“里面”的iam 变成一个整体的ipt(当不止一种材料时,做成不可逆转的临时过渡零件,不进BOM不进包),这不仅有利于“外面”的设计,也有利于避免干涉及检查干涉。 即便对于单个零件设计也有用。比如一个箱体的铸造木模有两种做法,挖掉一块(这点Inventor有了)以及装上一块(Inventor只有长出来一块)。为什么不能先在另处专心致志地做好了,再装上去,使之浑然成一体呢?这种做法有时更贴近、更便于人们的思维。既好又快,何乐不为?这事对Inventor软件设计者似乎难度不算太大。 Inventor可以由许多(或一个)ipt组装成iam,也可以从iam中提取出每个ipt(包括标准件),唯独没有整体iamipt,让我心理不平衡。

4.增加凹凸转换功能钮。作为模具CAD/CAM 常需要上下模翻转,Inventor没提供。如果能扩展成四周都转换,那就太好了。结合第3点,就可以先把“里面”的ipt包上,转换成一个“外面”的ipt;再钻到里面,挖掉可以去除的材料,成为一个中间宽畅的箱体。“里面”的ipt最好还能OFFSET出箱体的外形供参考。几次里外反复、挖挖补补,这样设计出来的箱体还怕会有干涉吗?

5.在“附加模块管理器”中增加一个启动/加载选项:世界模块与世界库,让用户选择。Inventor好心好意地把世界各国的标准件库等都给了我们,但我还是认为不方便,P8更不方便,眼睛实在吃不消。我要是有办法,肯定把那些外国货忍痛割爱。选项宜顺便把新建文件模块也包括进去,免得我们“野蛮”地把Templates中的外国货删除。这事可以先来个SP

6.螺母与螺纹轴宜自动地对准角度。拧在轴上的螺母可以动态地旋进旋出,这是Inventor的一个卖点。然而驱动整个轴系旋转时,就它老人家把握住了大方向,成了“亮点”。

三维CAD/CAM软件竞争十分激烈。Inventor极可能做大(坐大),因为它先人一步地有了十分出色的设计理念;然而理念从来就不成专利,因此也可能以后会落伍,“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Inventor要当心呢!

发表于 2004-3-16 1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见解真是高明,显然是一位长期从事设计工作的高手,不过我认为Inventor在中国的销售量在Autodesk的总销售量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Autodesk不会为了这部分用户的需要而进行投入的,任何一项投资都要看获得的利益有多大,楼主可能过份地投入以致于忘记了自己还是盗版软件用户,应该是属于Autodesk打击的对象。
 楼主| 发表于 2004-3-16 2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打D版能打到的是赢大利企业,打不到个人头上;
2. 企业也不笨:一套Z版 + 一批D版;
3. 当初喊打最狠的MS现在声音也不大了,不喊打都不时有人跳槽;
4. 打D版得有经济环境,穷国度里越打越便宜,这里3元/1CD少有人买,以前30元都有人抢。 5. 他把他的软件做好,你把你的本领练好,让那些有钱的商人去——dog咬dog ,一嘴毛。
发表于 2004-3-17 08: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Inventor该怎样做?

1.建议Autodesk中国代理经常上这个版块看看

CBX:他们不会来,他们的存在意义只是卖软件赚钱。现在的销售不是以技术为先导,这种情况也与用户成熟度相关。拉关系、提回扣还是很普遍的…

2.建议Autodesk加大他们与中国使用者之间的重要纽带

CBX:应当说他们还想听,但可能许多观点听不懂;而且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改进方法”。

3.增加iam→ipt 功能钮

CBX:可以实现,您用衍生功能就行。例如我做过一个10米长的焊接床身,基础模型是一个IPT(整体的IAM),从中提取各个构件… 很顺利的。

4.增加凹凸转换功能钮

CBX:说的对,是您的思路。但是,衍生可以顺利解决的。

5.在“附加模块管理器”中增加一个启动/加载选项

CBX:我不认为网上的库会有什么实际价值…

6.螺母与螺纹轴宜自动地对准角度

CBX:这是Inventor的软肋之一,至今没有建立螺纹连接的任何直接功能。

三维CAD/CAM软件竞争十分激烈…

CBX:我不认为Inventor“先人一步地有了十分出色的设计理念”,只不过相对较好地顺应了人的设计思维,但是还有些不能实现的。

CBX:也许您没看过我写的《InventorR6机械设计应用——技巧与范例》,我有信心,您想探索的问题,书中都有答案和我的评说…

 楼主| 发表于 2004-3-17 2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老师:
写上篇东西是借(Inventor)题发挥,目的是想问问您及大家: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三维CAD软件?能有多大期望?
我们这里是用Solid Works,先入为主、价格便宜。就我一人最近抽空探一下Inventor的路。
您的书买到不久,“急用先学”地看了没几段,过一阵是要仔细看的。
装了一大堆各种形状与材料的零件的“轴系.iam”,转眼间就能转换成一个最大外形的“轴系.ipt”?是近景还是远景?
大家都自己建库质量当然好,但工作量极大。所以要探路...
另外,我们这里工程图要求严密、各种标注甚多、后期更改频繁,AutoCAD+TH_MCAD又用得得心应手。我想Inventor到出工程图的图形为止(尺寸等标注统统不做,图框也无用,比例1:1),转入AutoCAD+TH_MCAD。您看这样做目前是否为最佳切换点?
发表于 2004-3-18 0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4-3-18 2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老师:


1. “与AutoCAD联合处理工程图的可能性.doc ”已收到。谢谢!有待细细研读。


                         我曾在子目录Templates下自制了一个 工程图.idw 的模板(主要是分图层与着色),用以转接。有您这篇文章作指导,有助方案完善。


                         从实用主义出发,纯粹使用现有的AutoCAD都还不能满足实际的工程图要求,哪敢一头栽进Inventor、一棵树上吊死?决心难下...


2. 关于“iam→ipt”,我还是不明白,还得请教您。这样吧,按我的期望,来个“最简化”过了的题目:


                         “有两个直径与材料都完全相同的圆柱块,面对面地贴合在一起,已经组合成了一个实物abc.iam 。请就地随即把这个abc.iam转换成一个外形与之相同的实体abc.ipt”。


                         现在的Inventor就能做到吗?请告诉我操作步骤,谢谢! 如能做到,后面的其他事情就都会有指望了。
发表于 2004-3-20 16: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IAM->IPT,不能“就地随即”,但可以“异地之后”。这就是衍生。
 楼主| 发表于 2004-3-20 16: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作者 于 2004-3-20 16:39:10 编辑

衍生法确实精妙绝伦,但用在此处似不妥。打个不恰当的比喻:
期望——已结婚成一家的两口子,要求得到双方都已视同己出、亲密无间如一人的社会认同。
Inventor——你们在我这里登记的结婚证用不着。请由一方发起求婚,衍生出一段爱的无私奉献来。
看来Inventor目前别无良策。
发表于 2004-3-20 16: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的软件使用不同的方法,归纳汇总诸多应用的可能性,然后整理成各自独特的操作方法。


使用者只好自己悟道了。幸运者赶上软件正好有简单的操作实现要求。不幸没有自己想要的操作方法,只好自己努力去找变通吧。


这就是陈老师说的,一要对你的工作内容有深刻了解,一要对软件有深刻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CAD论坛|CAD教程|CAD下载|联系我们|关于明经|明经通道 ( 粤ICP备05003914号 )  
©2000-2023 明经通道 版权所有 本站代码,在未取得本站及作者授权的情况下,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GMT+8, 2025-4-6 14:38 , Processed in 0.213377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