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368
- 明经币
- 个
- 注册时间
- 2003-10-8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威望
-
- 金钱
- 个
- 贡献
-
- 激情
-
|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建筑文化的争论不绝于耳,欧陆风狂吹、洋设计进军、大多标志性建筑与中国建筑师无缘,因此有很多人担忧:我们正在失落着自己的城市文化、建筑文化。而持乐观态度的也大有人在:相信现今人们的喜好和判断力,能坦然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刺激。
近日,一次“关注中国建筑现状”研讨会上,来自建筑、艺术高等学府的专家学者,以及具有实践经验的建筑师就“中国建筑现状”展开了讨论。中国城市建设中正在发生的现象在他们的描述中更加具体,在担忧、期盼以及咒骂、争论中,我们感受到,超速发展的城市给人的思想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城市刮起洋风,给我们造成的损害不止是经济上的,更是文化上的
萧默(《建筑意》主编、博士)
这股洋风的主要表现是:北京、上海和其他地方最重大的建筑设计项目,几乎都被外国人囊括一空,有些以新、奇、特为尚的设计并不是最好的,不但缺乏中国建筑文化特色,有的公然嘲笑了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功能混乱、造价惊人、结构荒谬。
各地“欧陆风”狂吹不止,越演越烈,误导并破坏了中国的城市形象,甚至也吹向了政府建筑———例如,某市代表国家政权的法院竟然照搬了美国国会大厦;在杭州、天津等地,由各国设计师完成的很多酒店、“城堡”都直接抄自欧洲城堡。
可怕的是,上至决策层,下至青年学生,包括某些业主、建筑师、青年教师甚至著名教授、著名学者,都是这股洋风的吹捧者和崇拜者。而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则不屑一顾。与此同时,文物建筑还在不断受到破坏,有人说,近20年来文物建筑受到的破坏,已经超过了过去200年。
但建筑师并不是问题的全部,甚至不是关键。究竟问题出在哪里?问题的关键何在?需要大家来讨论。
■对于建筑艺术,惟有“拼合”的方法才可能使原有的东西保留下来
辜正坤(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比较文化研究学者)
“融合”不是不可能,“融合”在相当多的场合也是必要的。但是当涉及到艺术这个领域的时候,有时候“拼合”应该成为一个更主要的方法或指导思想。那么西方建筑的艺术形式一旦引进过来之后,采用同样的融合方式,就会造成主要的中国建筑形式———它的主体就是西方的了。因为,它融合掉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那惟有“拼合”法承认原有的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时,才可能使它原有的东西保留下来。
我觉得有一个误解,不单单是在建筑学界,在整个社会都有这个误解。就是认为建筑它主要应该由建筑师来参与。楼房诚然应该由建筑师来进行建造,但实际上它产生的结果,作为一种艺术品,是应该由人们来享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