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CAD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01|回复: 19

衍生“概念草图”的设计思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8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5-6-19 1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也是一种思路,但是个人有个人的习惯,这样不多出一些东西来了么?


再说要是设计思路能画出草图来,说明这个设计也差不多了阿


可更多的时候连个形状都没有,可能形状结构都会大变,这时候要是用这个办法


估计不是太好吧?
发表于 2005-6-20 0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这种方法不是很好,如果用它来传递整个设计的主要参数,倒是不错的.


其实,你这样做,最根本的出发点是自适应占用资源多,采用跨跃零件投影又不是很稳定.


我的做法是:


1、资源占用还可以接受,我在笔记本(CPU1.4G、768M内存)上做设计,做了一个罐表生成仪,有1300多个零件,我感觉运行还比较流畅。


2、不采用跨投影的方式进行自适应,采用装配关系来驱动自适应却比较稳定,而且还能跨跃比较深的层次。
发表于 2005-6-22 08: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发表于 2005-6-22 0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重同意lijiao,不过资源占用,如果设计中有管道、实体焊峰的话,则运行速度大幅下降,没有或者少有这两个的话,则多应用自适应运行资源占用情况及速度也还是在接受范围,不过要是最后出总装图,上千个零件的装配总装也够呛的 我的机子P4 2G双至强,1G内存 一个设计1500个零件,若干管道、实体焊缝,最后的总装图刷新一次少说也要4、5分钟 对于自适应,我现在也是不用投影去自适应,也是才装配自适应,偶尔也用一下投影,使是为了确定大致形状,然后删除投影自适应,绘制零件后再用装配关系自适应一次,速度还是可接受的,也比较稳定。 至于设计的主要参数,我采用电子表格驱动加装配自适应解决,尽量不用衍生,大型部件(数百个零部件组成)生成、刷新衍生件的速度也是不容乐观的。总体算来,还不如不用衍生划算。 最后的总装图,现在没有太好的办法提高速度,1500个零部件的装配总装图绘制,不知道谁有办法将其生成速度提高到1分钟以内?
发表于 2005-6-22 0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少用INVENTOR直接出工程图,因为它的种种标注以及视图表达的方法还不是那么令人满意,或者还达不到MECHANICAL那种随心所欲的地步,所以,我都是在INVENTOR中生成必要的视图,然后输出为DWG格式。直接关掉INVENTOR工程图,也不用保存了。在MECHANICAL中,用自己编写的程序对图形进行一些自动处理,剩下一小部分手动润色处理一下即可。这种处理方式比直接在INVENTOR中出图要快捷(至少目前是这样),唯一不足的是失去了工程图与三维模型的关联。实际上,一项设计到出工程图时,绝大部分结构已经定下来了,即使有需要变化的,已经是很少的一部分了。


个人拙见

发表于 2005-6-22 0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lijiao兄编了些什么程序来实现“对图形进行一些自动处理”,都做了哪些处理?
发表于 2005-6-22 14: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_^透露一点吧?
发表于 2005-6-22 16: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小东西,自己玩玩而已,不值一提。
发表于 2005-6-22 16: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工程图是导出到CAD里面呢还是直接作,以前也曾经讨论,以前用MDT,那个工程图很不完善,所以我也是导出到CAD平面再画,现在inventor虽然说也不是太完善,但95%还是能够满足得吧,剩下的5%马马虎虎也就满足了,而且虽然也慢点,我还是坚持用下来了,只要注意别老打开总装图,别老刷新就问题不大,这样,就中庸了,所以我坚持下来了,呵呵。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怎么做,快、好的办法就是好办法,只是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各有所爱吧。我还是比较喜欢inventor的工程图的,没发现太大的不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CAD论坛|CAD教程|CAD下载|联系我们|关于明经|明经通道 ( 粤ICP备05003914号 )  
©2000-2023 明经通道 版权所有 本站代码,在未取得本站及作者授权的情况下,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GMT+8, 2024-12-25 10:29 , Processed in 0.192250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