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CAD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fuzhan

草图的环形陈列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8 1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理解的主要规则,可能与陈老师和水中水先生所指的不同。

主要规则-我原意是指在坐标系(无论笛卡尔坐标系或其他坐标系中)中空间实体的构成必须满足解析几何的所有公理和定理。这一点上并不是哪个CAD系统的设计者可以自己决定的。例如:空间中两平行的平面永远不可能相交;平面内和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角平分线。等等...

不同的CAD系统可能采用不同的算法以保证达到这个结果,但这与使用者关系不大(只是效率和精度的问题);由于算法不同,解题构思不同,可能需要定制出不同的操作步骤(条件输入),这也可以理解为规则吧,但是个次要规则。这是使用者必须理解和掌握的。

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楼主的问题上。我想说的意思是,不论平面问题和空间问题在程序处理和数据结构上有何不同,对使用者而言,他所面对的仅仅只是一个画法几何的问题。其概念和结论都是和画法几何的原则是一致的,概念是统一的。

不光是绘图,记得不久前,有个贴子提出了对各类应力概念应如何理解。同样这个问题不应在应力分析软件本身寻求答案。实际上所有的应力分析软件中所定义的力学概念是一致的,因为他们必须遵守一个大规则,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到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中寻求理解。

发表于 2006-2-19 0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woolf24:我不知道您这样热心讨论这个问题,是想实现什么?或许您想因此影响软件开发者的思维?或许您想影响软件使用者的方法?或许...

您觉得能实现么?

从您的说法看,还不能推测您的专业背景,能说说么?

发表于 2006-2-19 1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老师,您好。本人是搞机械设计--从事具体的产品设计。对于CAD而言完全靠自学,其中不少知识得益于您的教材,与您和本论坛上的高手相比就是门外汉。对于各种cad软件深层的理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只是觉得站在cad使用者的立场上,面对林良满目的cad产品,一个使用者应报何种态度,如何加以取舍,以利于自己的使用。

首先,一个人想要利用cad这个工具搞某项设计,那么他本人一定已经具有了以下条件:1.自己行业的专业知识;2.与此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3.工程绘图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是他接受教育的结果,即接受了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准则。

那么接下来,他必须要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挑选和熟悉自己手中的工具。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工具不符合他那套知识系统的概念,它能用的顺手吗?好在大多cad体系基本符合这样一套知识体系。 这个规则是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他无须花费额外时间来学习。例如:已知两点,或一点再加斜率可做出一条确定的直线等等。那么,他要学习的是什么呢?就是怎样把这些必须的条件输入到cad软件中。这些条件的输入各个cad系统有先后秩序的不同,称呼的差异,操作方法也不尽一样。或许这就是您反复强调的规则吧。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他们都是受到一个统一的规则制约,也就是解析几何上完整变量的输入才能造就一个确定的空间实体。站在这一点上看,无论pro/E,SW,inventor 从使用者的角度上来看,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我想说的就是,1.学习辅助设计,不能仅仅为了cad而cad,专注于技巧而忽略了共性。如果能够多花时间打好基础知识,往往能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2.某一特定系统cad在使用中,应当从大家所熟悉的概念,强调共性。这样就容易使正要入门的人所接受。

发表于 2006-2-19 1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理想中的关系,也是大家的理想,这一点至少在这个论坛中没有不同观点,而是相当一致。

您看过我写的书,想必深感我在这方面的讨论可能是所有CAD参考书中最啰嗦的,而且与您的理想关系也相当一致。

但现实可不是这样,就像我说的,与我们理想中的关系相差甚远,而且我们无能为力。

基于上述现状,您重提这个话题,一定想影响开发商或者影响用户吧?我关心的是这个问题,您讨论这些是想实现什么目的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CAD论坛|CAD教程|CAD下载|联系我们|关于明经|明经通道 ( 粤ICP备05003914号 )  
©2000-2023 明经通道 版权所有 本站代码,在未取得本站及作者授权的情况下,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GMT+8, 2024-12-23 06:11 , Processed in 0.16143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