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几个月的INV,总是感到不爽,这里把我的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好好和大家谈谈,至于心得,还谈不上:
INV的设计理念是相当不错的,给人的感觉是:学好INV的理想境界,是在一整套图设计好之后,可以根据需要,改改几个主要参数,这套图就能变成另一个机型的图,真是太方便了。
但在使用中却不是那么一回事儿,问题太多,好象步步都能踩到地雷一样,让整个设计无法顺利地进行下去。在看了陈老师《R8》的教材大部分之后,我学着设计一个减速箱,这里就将我在设计减速箱中所遇的问题一一列出:
1.无法正常完成倒圆角。这个问题陈老师在教材里也承认,这是个较难使用的命令,并有较详细的讲解和一般的原则。在减速箱设计中,壳体是铸件,它的倒圆角很多,我的体会是:一次性链选边无法完成、一次性选择特征无法完成、如果相交于一点的几条边有凸凹的情况完成的几率很小;另外,有时个倒角的顺序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仔细想想,壳体有一二百个圆角,要想找到合适的顺序是多么困难。我们所里的同志对此也深有体会,目前做铸件只好都不倒圆角了。也是,在二维图里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儿,在三维图里却要花这么大的功夫,实在是浪费时间。
2.iFeature有时候做不出来。减速箱设计时,我突生主意(也是想做个试验),把轴和孔的键槽做成iFeature,这样轴和孔的键槽设计相对要省些时间,可是不行,我已经把这个问题在本块发贴询问了,但陈老师的回贴很让我失望,我已经继续请陈老师做更详细的解释了。给我的感觉是:iFeature好象陈老师在《R8》教材里很欣赏的一个强大的功能,现在却大打折扣。
3.还是老问题,如果正确进行基于关联的设计和正确使用自适应。记得陈老师说过,能参数设计,就是不要关联设计,能关联设计就不要自适应,自适应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进行的。但同时也说明,不是不能做关联设计和自适应,而是这样做会对硬件的要求比较高。那么,只要设计正确,关联设计和自适应是应该能成功的。
还是拿这个减速箱来说明,我的设计想法是(这个方法是跟着陈老师学的,是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
a.做基础草图,做齿轮配合的中心点和中心线,并做壳体轮廓线,标注壳壁到齿顶圆的间隙,参数驱动,并输出参数。
b.做齿轮付,在部件图里将齿轮付约束好。
c.从库里调入轴承,将轴承与齿轮付约束好(同轴约束,面配合,尺寸30)。
d.设计轴,采用自适应的办法,尺寸全部不标,具体约束是:轴径各部分别与轴承、齿轮孔自适应。本意是如果我改了齿轮孔和换了轴承的话,轴能跟着变;另外,轴的和端面也分别与齿轮和轴承的端面配合,这里轴能正确生成。
e.设计定位用的隔套,也采用自适应,直径与轴径自适应,两端面分别与齿轮和轴承自适应。目的也很明确。
f.最后设计壳体,用草图的投影做为壳体的特征草图,内孔的位置和大小用自适应,分别与相配的轴承自适应。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减速箱总算初步完成,形状还不错,我怀着期待的心想改了一下齿轮宽度和中心距,结果提示出错。我又在壳体的部件图里,试着改了一下草图轮廓,没有出错,也没有更新提示,但壳体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有三个方向都关联上了,另一个方向居然没有反应,真是郁闷!我有心想找找问题出在哪里,可是,面对浏览器里长长的一串,头已经晕了,虽然我已经把各步骤都改成了我看的懂的名称。
有时我想,可能还是我的方法不对,我没有学习好就开始设计这么复杂的东西,错误是难免的,但关键是,我不知道我做的不对的时候,能在哪里找到答案,这里陈老师是十分认真负责而且热情了,只是这样一贴一贴地交流,速度太慢,远不能跟上学习的需要。
另外,我对这个论坛有些看法,这个论坛在所有机械设计(中文)论坛当中,算是相当好的一个了,另一个是中模论坛,可是这两个论坛有些共同的缺点:
1.提供下载的贴子太多,追求最新版本至上,真正研究问题的少,我认为这是机械设计中舍本逐末的做法。
2.造型派居多,刻意做一些难度很大的造型,却忘了机械是一个系统,INV这个软件绝对不是只用来做一个造型的,而是一个系统。
3.系统地探讨一个系统或一个机构或是一个部件设计的少,我认为只有大家都来深入地将一个系统、部件、机构从头到尾地相互探讨着做出来,包括最好工程图的形成,并且没有什么错误,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我们的INV的水平。这也是陈老师所希望看到的吧。我学3DMAX的时候去过火星论坛,那里人气很高,有许多高水平的人士,那里的高手传授学习经验,真是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希望我们这里也能这样做,但是,这个论坛有个非常不好的一点,附件每天只能上传5个,实在是太落后了,现在还有哪个论坛有这样的限制呢?实际上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家的发贴积极性。
今天只想到这么多,请大家来踊跃讨论。 |